田頭啟程,預冷后裝入泡沫箱上路
冷鏈物流離我們遠不遠?答案當然是不遠!冷鏈就在我們身邊,我們吃的用的,隨處可見冷鏈!例如,從超市買來的蔬菜,從田頭到餐桌,冷鏈一路“保駕護航”,目的只有一個——新鮮!那么,這些蔬菜經歷了哪些冷鏈環(huán)節(jié)呢?
田頭啟程,預冷后裝入泡沫箱上路
對于葉菜蔬菜而言,田頭冷鏈尤為重要,如果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做不好,后面怎樣保鮮都無濟于事。何為田頭冷鏈?是指在種植基地,蔬菜被采摘后,便以最快速度被送入預冷冷庫,溫度為0℃~4℃。這些蔬菜踏上行程的第一步便是預冷處理,預冷處理目的有兩個:一是讓蔬菜心部的溫度迅速降下來;二是通過預冷過程把菜葉表面水分抽掉。不同類菜預冷時間不同,一般葉菜類需要3~4個小時,根莖類需要6~8個小時。
經過預冷環(huán)節(jié),再裝入泡沫箱,加上裹上紙的冰瓶。一箱一箱裝上常溫車,就可以上路了,這也相當于簡易的冷鏈運輸了。這個過程中,泡沫箱和冰瓶足以讓蔬菜保持15℃的低溫。為何要裹上紙呢?業(yè)內人士介紹說,對于很多含有水分的葉菜來說,冰瓶如果不用紙來包裹,水滲透到葉菜中,會加劇它的腐爛。
批發(fā)市場,果蔬賣不動就要入冷庫
當從產地出發(fā)的蔬菜到達了相應的批發(fā)市場,如果一定時間銷售不出去,它們的唯一去處就是冷庫。
在國產蔬菜銷售區(qū),基本每一個門店后都有一間小型冷庫。在批發(fā)市場內,多數(shù)都設有大型冷庫,據了解,目前使用批發(fā)市場冷庫的不是進口果蔬,而是國產果蔬。原因是進口果蔬由海運到達海關口岸后,直接使用冰柜整體運到批發(fā)市場,在市場可以自行插電制冷,即使一時賣不出去,不開柜就可以保鮮,一般冷柜使用期限長達三四十天。而國產果蔬則不一樣,簽訂運輸合同一般只有幾天,賣不動,就必須要入庫儲存。
中轉分銷,恒溫加工冷鏈運送到超市
當蔬菜從批發(fā)市場發(fā)出,到達分銷公司后,第一步就是放入冷庫,這是一個保溫的過程。當超市需要供貨時,就會把這些蔬菜拿出來,送到恒溫加工車間,在22~23℃室內溫度下,進行蔬菜的初步加工,去除掉一些不規(guī)整的,進行包裝打碼處理。在恒溫車間加工完成后,會按照超市要求進行裝箱,配送到超市要全程使用冷鏈車運輸,冷鏈車先送貨到超市中央配送中心,配送中心也要有冷庫,最后再到超市貨架!
當消費者走進大大小小的超市,一些蔬菜的柜臺內也是冷氣颼颼的,這便是消費者可切身感受的冷鏈儲存了。
全程追溯,農產品溯源機制缺失
與冷鏈全程溫控相關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蔬菜食品的溯源機制。蔬菜去哪里了?在冷鏈運輸過程中有沒有“斷鏈”?目前,在建設農產品溯源制度方面,各個企業(yè)都在各自為政,有的是臺賬制度,有的是電子信息,各不相同,這需要建立一個統(tǒng)一的信息公共平臺。有業(yè)內人士認為,農產品溯源機制的缺失,也成為冷鏈物流正規(guī)化發(fā)展過程中的一大挑戰(zhàn)。
目前,農產品的溯源機制并不完善,大部分生產者雖然已在主管部門注冊登記,但整個生產過程的記錄只在內部進行。而解決這一問題,需要建立統(tǒng)一的冷鏈物流信息平臺,對于需冷卻的產品進行全程監(jiān)測,確保從田頭到餐桌上的安全。